雖然亞洲大象分布廣泛, 但在瀕危物種警界名單上算是瀕臨絕種的物種。現今,棲息在蘇門達臘島雨林區的亞種僅存活於很分散且數量不明的零星碎地,棲息地大幅消失以及被侵占的問題影 響甚鉅,和人類的衝突也越來越嚴重。而當他們的森林棲息地被破壞時,他們只能被迫往鄰近的農田尋找食物,或是穿越農地以進入其他的棲息碎地,進而造成農地 破壞。因此,許多大象因棲息地被改作為新的油棕種植區或農地而被殺害。現在,GLNP內野生動物和人類的衝突也成為普遍的問題,其他的動物如紅毛猩猩、彌 猴、葉猴等也同樣會侵襲農作物。然而,對於生殖週期和數量成長率緩慢(隔數年才生一胎)的物種如大象、紅毛猩猩,牠們是很難從非自然消失下的狀態恢復原有 數量的。
也許在所有瀕臨絕種的哺乳類動物中情況最危急的是極危險瀕臨絕種的蘇門答臘犀牛,野外現僅剩170~230 隻。這種犀牛的亞種曾經生活在不丹的喜瑪拉雅山腳坡到印度東北部,橫跨中國南域、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馬來半島、以及蘇門答臘 島和婆羅洲。
現在他們僅限制存在於蘇門答臘島山上的森林,該地為西部亞種在森林低地被猖獗砍乏下的最後根據點(僅在 馬來西亞婆羅洲的沙巴省也有約剩下50隻東方亞種存在)。現在GLNP預計僅剩下60~80隻個體,兩項主要的生存威脅是盜獵及縮減的生存能力,而獵捕的 起因主要是由於人類誤信犀牛角以及其他身體部位具有醫療效果。因此,聽聞這三種稀有動物面臨到許多危險的處境格外令人憂心。現今,他們在古農列尤擇山國家 公園內所知的分布地亦極少,因此很可能在我們未曾來得及完整地認識他們之前就絕種了(欲知已知的資料簡介,請見第五章的物種解說篇)
3.2 棲息地的消失
1950年左右,印尼仍有濃密的森林覆蓋。隨後50年,40%的現存森林遭砍除,讓森林覆蓋率從 16,200萬公頃下降到9,800萬公頃。
1980年代期間每年約有100萬公頃的森林遭砍伐,1990年代初 期則攀升至每年約170萬公頃,甚至在1996年以後,每年約有200萬公頃的森林遭砍伐。由於伐木、國家基礎建設發展、內部居民遷徙、油棕種植,蘇門答 臘島的森林覆蓋率從1985-1997短短12年間減少了61%。列尤擇生態系統區內的森林持續以每年21萬公頃的速度消失,而最近的數據顯 示,1990-2005年間,印尼的森林消失總量為2,810萬公頃。
在2003年,印尼有73-88%的非法林 木砍伐,其中列尤擇山國家公園是全印尼中嚴重遭非法盜採的地區之一。
由於政府法規遵守之薄弱,以及法律執行不足以 捕捉犯罪者,加上欠缺良好的法律環境去處理那些非法盜採者,森林才會遭到破壞。相反地,即使是官方認可由政府林地組成的列尤擇生態系統保護區(包圍了列尤 擇山國家公園),卻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合法開採,並且轉換為農業用途。由於國際間高度需求,才會頻繁的開採木材及進行木材出口。根據最近聯合國環境 規劃署的報告指出,中國和日本佔了一半的印尼木材出口量,其他亞洲、歐洲、北美國家則佔了其餘部分。而單是中國木製品進口量就從1997年的4,000萬 平方公尺增加至2005年的14,000萬平方公尺,正是中國及這些西方國家對木材的高需求量,引發了許多非法盜採林木的問題。
3.3 種植園與生質能
目前對森林以及生物多樣性最大 的威脅是農業耕地在高價值的保留區內的擴張,也就是油棕,這個世界上增加最快速的作物之一。
提供商業用途的油棕於 1911年開始在蘇門答臘栽植,在1980年代前並沒有擴展到印尼其他地區,但自那時起至2007年,全球的棕梠樹種植面積達到一千四百萬公頃,是 1980年代以前土地比率的三倍。大部分的擴張都發生在印尼,從1980年代起油棕占土地面積的比率增加了2100%,總數為六百二十萬公頃。
印 尼和馬來西亞是世界兩大油棕生產國,產量占全球80%以上。油棕目前被普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了人造奶油、許多烘培商品、糖果、洗衣精甚至是洗髮精和 口紅。蘇門答臘島的亞齊省在1985年到2001年之間將二十六萬五千九百九十五公頃的森林轉變成人造油棕林,並且快速地擴張油棕工業,此舉已經帶給列尤 擇山國家公園以及列尤擇生態系統區的森林巨大的壓力。 雖然上述提及的六百二十萬公頃僅佔了印尼總國土的4%,但是這在蘇門答臘島所占的面積高達15%,因此提供作為油棕生產區的土地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剝奪紅毛 猩猩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而來的。
成長率的劇升肇因於全球對於商業產品的高度需求,以及近來成長的生質能需求。由 於石化燃料為工業化國家能源所需的主要供應來源,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了因人類而起的嚴重氣候變遷問題,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生物多樣性。生質能源被選為解 決依賴石化燃料的方案,並可減少碳排放量。然而,這樣一來大面積的自然林地便被破壞以挪作為單一作物種植園。
熱帶雨 林儲存了世界上大約46%的碳,而地球25%的淨碳排放量被公認為是肇因於這類的雨林砍伐。這顯示砍伐雨林以種植所 謂的碳中和燃料的相互矛盾,此外,東南亞所擁有的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雨林,因此該地區雨林的消失會嚴重威脅地球的生態多樣性。
近期的研究結果發現,為了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而以單一栽培棕梠樹取代高儲碳量森林及泥炭地,會加速導致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